其次,这种人文教化以为己之学为根本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以保护、爱护和尊重自然作为人类文化的共同基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或自然哲学问题,而是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它是人的生命和德性的内在根源。
试问,如果现代文明不接收人类社会包括农业社会所创造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这样的现代文明将是什么样子?现在不是有一种学说认为,任何文化都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吗?这其中难道没有永久性价值吗?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便有这样的价值。还主张热爱宇宙自然,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也是一种崇高的伦理。只有这样,才能拯救人类,才能使人类进入一个有美好家园的21世纪。儒家提出以生为仁,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人的天职不是别的,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实现万物一体之仁,绝不是与万物对立起来,去作万物的主宰。
用智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一个真正全球性的文化问题。如果就美德作为问题意识而言,除了西塞罗的传统外,罗马帝国的波爱修斯,以美德与命运相对抗,也留给了后世深远的影响。
故尝反覆而思之,无乃燕闲蠖濩之中、虚明应物之地所谓天理者有未纯、所谓人欲者有未尽而然欤?天理有未纯,是以为善常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拉蒂尼主张政治之善,他主张,政治的目标必须通过正义和理性来实现,而在拉特若的《论国家理由》中,国家理由的目的可以通过任何手段来实现。宋代政治精英具有区别性的结构,此即君主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当然这是理想型的分析,不代表现实中士大夫是铁板一块,如道德理想派和务实官僚派的区别。德性用来抵抗命运,即人不能预测、也不能控制的环境,7对波爱修斯传统的思想家来说,德性是好人用来型塑自身的命运,公民人文主义将好人等同于好公民,把德行政治化,使之不能离开别人的美德。
虽然正心说看起来仍然是美德政治的要求,但在实际政治中也成为士大夫对君主的合理要求,成为士大夫批评君主的合法权利。9 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45、148、150、153、155页。
为善而不能充其量、除恶而不能去其根,是以虽以一念之顷,而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几未尝不朋分角立而交战于其中。朱熹50岁时做南康知军,皇帝又诏求直言。以德治国,主张以道德实现政治领导,在当时有其针对性,这就是反对以刑治国。二、孟子和朱子的批评政治观 孔子的政者正也,只强调了统治者自正的一面,只关注君主的德行对臣下的单向感动;而没有正视古代他正的一面。
就道之以德来说,其宗旨也就是后人所说的以德治国。可见,儒家也讲国家目标,但不是从实际利益来讲国家目标与理由,而是主张国家以道义至善的价值为目标为理由,这与意大利现实主义政治观是相反的。7即使到了马基雅维利仍然在这两极中运作。《大学》说: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4马基雅维利否定了美德德性,而鼓吹有益本国国家目标的德行。道之以德,应当指推行道德教化,提升人民的道德意识水平,以引导人民的良善行为。
(《朱子文集·戊申延和奏札五》) 夏天奏事之后,当年冬天他再上封事,说为人君者心不正的话,天下事无一得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皇帝应该以天理之公战胜人欲之私,进贤退奸、端正纲纪。由以上论述可知,以美德政治为古代中国政治特色,就刻画传统中国政治而言是不充分的,必须同时强调批评政治,才能反映古代中国政治与传统的实际。
古代如孔子很重视美德政治,但美德政治指向政治统治者如君主。这一君主修身为先原则的应用与其说是美德政治的体现,更不如说是批评政治的基础。他认为孝宗没有做好这两件事,所以收不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朱子文集·癸未奏折》)。臣以布衣诸生蒙被圣恩,待罪偏垒,乃获遭值仁圣求言愿治、不间疏远如此,其敢不悉心竭虑,以塞诏旨?然臣尝病献言者不惟天下国家之大体而毛举细故以为忠,听言者不察天下国家之至计而抉擿隐伏以为明,是以献言虽多,而实无所益于人之国,听言虽广,而实无以尽天下之美。孟子政治思想显然已经不再主要强调对君主的美德要求,像孔子那样,而是更多地要求君主听取贤者的政策意见。故孔子在另一个地方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通过正身来正民,通过正己来实现正人的目的,正是体现出孔子对政者正也的独特理解和具体说明。
政治哲学研究何种政治价值值得追求2,并以此为标准推动现实政治、进行政治评价,以及以此探寻理想政治生活。三、近代西方的两种政治观 为了认识儒家的政治观,我们还可以对比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相关形态。
以政治命令和刑法来治国,势必对人民实行横征暴敛、严刑酷罚,因此以德治国不仅表达了儒家对治国方略的深刻睿见,其背后包含着儒家对人民的关切和爱护,预设了政治要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温饱、社会的安定平和为目标。3《论语·为政篇》讲: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公冶长》)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观察孔子在《论语》中对政治问题的意见与评论,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解的根本预设,其中重要的核心之点即是政不离德。
6当圭恰蒂尼在《佛罗伦萨政体的对话》中引入国家理由这个概念时,其意图是告诫西塞罗学说的信奉者:正义不足以以维护共和国的存在,而通过国家理由这一理性观念,使得发动非正义战争、不公正地对待公民、将公共制度用于个人目的,都获得某种合法性。在给王公和绅士指引正确的教育科目和课程中得到体现。人主的一举一动,风动神速,都会立即产生政治的影响和后果。与儒家道德的政治相比,马基雅维利乃是非道德的政治,也是霸道的代表。
朱熹33岁开始投身政治活动,他给宋孝宗写了奏书即《壬午封事》,发挥《大学》中所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认为三纲领八条目不仅是士人的为学方案,也应当是君主的首要要求。政者正也,这可以说是以定义形式表达的孔子对政治的理解和主张,在孔子思想的表述中并不多见。
故一家则有一家之纲纪,一国则有一国之纲纪。14遵守社会法则是必要的,但触犯这些行为准则不亚于遵守那些准则的需要。
儒家则认为,统治自己和统治众人虽然不同,但二者有一致性,修己和治人是连接一体的。(《论语·阳货》)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人们一致认为他将高尚从人类技艺转变为暴政的手段,10也有人认为,西塞罗传统的公民人文主义是古代的,而马基雅维利的新传统是现代的;前者是要维护公共社会和公共权利,后者是少数人的技巧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统治。相对的,君主、政府之骄奢淫逸为恶,克勤克俭为善,此外,还涉及到政府能否维护传统和信仰。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人文主义承认,他们对人性的看法即对个人自由和力量的乐观看法,认为美德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力量,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改造社会世界。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他说孝宗有两件事没做到,一是随事以观理,二是即理以应事。
(《朱子文集· 庚子封事》) 在这封上书中,朱熹引用董仲舒的话,又一次讲到了君主正心的重要性,说爱民之本在于皇帝能够正心,皇帝怎样才能爱民呢?先要正心,正了心才能够确立道德和法纪。而不畏君主发怒、帮助君主正心,乃成为儒家臣子的首要政治义务,成为儒家士大夫的政治美德。
13马基雅维利提供的是与美德政治相反的权术政治,可以从反面衬托出美德政治的价值意义。此大舜所以有惟精惟一之戒、孔子所以有克己复礼之云,皆所以正吾此心而为天下万事之本也。
本文由腊尽春回网发布,不代表腊尽春回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imxlt.scrbblr.org/fhc1u/8347.html